赵匡胤死亡真相(历史赵匡胤之死真正死因)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风水 发布时间:2023-05-10编辑:来源:www.ss230.com阅读数: 手机阅读

赵匡胤死亡真相

斧声烛影,太平鼎兴

——小议烛影斧声 金匮之盟

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夜,宋太祖赵匡胤暴亡,因为有人遥见在烛光下,太祖之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,时而离席做回避之状,太祖将玉斧投掷于地,大呼“好为之”,没过几时太祖便驾崩了,此事史称烛影斧声(或斧声烛影)。关于宋太祖之死一直都是历史之谜,后世对烛影斧声也各执一词,有人说太祖是被赵光义谋害的。也有说太宗因为杜太后生前立下“金匮之盟”是名正言顺即位的。也有说是赵光义调戏花蕊夫人被宋太祖发现不得已才杀死了他。对此事件史料记载不一,争论一直存在。

宋太祖赵匡胤(927—976)

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兄弟五人,他本人行二,大哥赵匡济和小弟赵匡赞都早死,三弟是赵匡义,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,四弟是赵匡美。赵匡胤称帝后,为了避讳几个弟兄纷纷改名,宋太宗的改成了我们熟悉的赵光义,老四赵匡美先改名叫赵光美,后来太宗继位又改名为赵廷美。

说赵匡胤之死,得先从他晚年的政治形式谈起,赵匡胤晚年时,朝野有两大政治势力。一个以晋王赵光义为首,另一个以宰相赵普为首。

宋太宗赵光义(939—997)

先说赵光义,自建隆二年(公元961年),赵光义任开封府尹,此后一直到开宝六年(公元973年),十几年的时间内赵光义一直在经营自己的势力。在此期间,赵光义结纳亡命,多养力士,私结军校,网罗幕府。仅幕僚据考证就有60余人,其余亡命徒,力士等有记载的也有十几人。

而赵普自乾德二年(公元964年)开始也独断相权近十年,在赵光义封晋王之前,赵普位在光义之上。开始的时候,赵普是对光义继统的问题很敏感的,也一直在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斗争。

赵普(922—992)

试举一例:开封府判官姚恕(光义幕僚)想要拜访赵普,赵普正在宴客,门房没有通报,姚恕拂袖而去。赵普知道后,派人跟姚恕道歉,可是姚恕一点都不领情。后来赵普找机会把他调任澶州,赵光义派人挽留,赵普也不买账。几年后趁澶州决口,赵普以姚恕不作为,处决了姚恕。

开宝六年,赵普因朝野的攻讦饱受争议,加上他自身也独断专行,贪财好货,被抓住了把柄罢去了相位。不到一个月,赵光义进封晋王,位居于宰相之上。亲王加上京都府尹,在当时一度被认为是皇位继承人,盖因在五代时,就有不少人以亲王+京尹的地位成为皇帝,最近的一个就是著名的周世宗郭荣。赵普罢相,光义马上封晋王,也说明之前他迟迟不能被确认为接班人和赵普脱不了关系。

以上有关二人不和的记载,正史里有一些蛛丝马迹,如果诉诸野史,则更加丰富。如《丁晋公谈录》记载,太宗登基后不久,就说过一句话:如果赵普还在中书,朕也不可能得到这个位置。据《曲洧旧闻》记载,赵普在太宗继位后,一次太宗诘问往事,他答道:先帝若听臣言,则今日不睹圣明。言外之意就是说,如果先帝肯听我的,今儿个皇位上就见不到你了。

以上二例,可以看出赵普对于光义的牵制是颇有成效的。而在赵匡胤死时,他的大儿子赵德昭已经26岁了,小儿子赵德芳也已经18岁,都是完全可以做皇帝的,即使赵光义被封晋王,视作继承人,在古代临阵换储君的事情也发生过不少。可以说赵三的继承人地位是不稳固的。赵二本身对光义也有不满,之前一度想要迁都洛阳或许也是顾忌赵光义在开封府经营的势力。

然后我们就看看流传千年的烛影斧声是如何记载的:冬十月,壬午夜,大雪,太祖召光义入内,酌酒对饮,左右皆不得闻,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,若有逊避之状。既而太祖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:好为之(一作:好做),随后解带就寝,次日四更天,太祖暴毙。皇后命王继恩召赵德芳,王继恩径奔太宗府上,见到长于医术的程德玄坐在晋王府门口,程德玄说:二更时,有人叫门说晋王召见我,但是出门之后却不见人影,先后好几次。我怕晋王真有急事,就在这里等候。二人共同入见光义,光义犹豫不决,王继恩催促光义。三人步行进宫,直入寝殿。宋皇后听到声音,问道:德芳来了吗?见到进来的是晋王,愕然。连呼:“我们母子的性命,都托于官家您了。”晋王哭说:“共保富贵,不要害怕。”第二天,晋王继位,改名赵炅。

以上叙述出自《续湘山野录》和《涑水记闻》,后者出自于司马光之手,在《涑水记闻》中,司马光也是竭力为太宗辩护。后来,南宋的史学家李焘作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时,把二者都收入其中。在其他的野史中,比如《烬余录》就记载太宗垂涎被太祖招入后宫的后蜀花蕊夫人,趁太祖熟睡进行调戏,随后太祖醒来,大发雷霆,遂以玉斧击地。并大呼:好做(你做的好事)!

至此,烛影斧声这一疑案流传千年,众说纷纭,一派认为太宗乃正常继位,另一派认为太祖是暴毙而死,必有蹊跷。

事实上赵匡胤死的确实算突然,虽然之前一度有赵匡胤立遗诏的记载,可是纵观赵匡胤死的当年,他死前几个月还在不断的巡视,精力充沛,而在此之间,史册也丝毫没有他生病的记载。有人认为他是饮酒过度导致突发疾病,但实际上他一向主张“沉湎于酒,何以为人”,对饮酒也一直都是有节制的,如果真的是因为喝酒死的,也有可能死于下毒。而赵光义本身就是用毒高手,他继位后,孟昶,李煜等都有记载是他下毒杀死的。(注:烛影斧声这里的斧指柱斧,也叫玉斧,并非是武士所用,而应该是文房的一种,以水晶或铜铁为材料,不可能是杀人凶器,否则光义做的也太露骨了。)

关于太宗的继位,宋史研究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。宋史权威邓广铭先生就认为太祖是被杀害的,而张荫麟先生等人就认为太宗乃是正常继位。但无论如何,太祖死时没有明确的遗诏留下是可以确认的。这点从太祖死后皇后不宣晋王而宣德芳也可以看出来。

关于赵光义即位的正统性,实出于据传是杜太后生前与太祖众兄弟约定的“金匮之盟”。但是“金匮之盟”到底是不是一件真事呢?

关于金匮之盟。之前说到太祖晚年,赵普被罢相,太宗继位后,连名义上的使相都给罢免了。虽然被任命为太子少保,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虚职,赵普本人也备受冷落。后来在这个节骨眼上,他受到了太宗的召见,立即上奏说早年自己曾有奏札论及皇位继承之事,还受太祖的母亲杜太后的遗命,书写过一份金匮之盟。太宗听说后,立刻下令寻找,最终在宫中找到。随后太宗对赵普说:“人谁无过?朕不到五十,已尽知四十九年非。”次日,赵普重登相位,二人摒弃前嫌,开始了合作。

金匮之盟据记载是记录了太后临终前,太后以幼主掌国前车之鉴,让赵匡胤百年之后传位于三弟赵光义(一作二弟,就是两位兄弟)。太祖至孝,叩首答应,太后即命在一旁的赵普写下这件事,一式两份,不得违背。

历史赵匡胤之死真正死因

魏王赵廷美(947—984)

宋太祖建隆二年(公元961年)六月甲午,太后杜氏崩,太后生病时,与太祖、赵普立下“金匮之盟”,定下在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光义继位(《宋史纪事本末》记载说“汝百年之后,当传位于光义,光义传于光美,光美传于德昭(太祖子)”)。后太祖逐渐加封光义直至“晋王”。

誓约原文未曾见诸于史册,但实际上内容有不少出入,比如独传于三弟赵光义和三传说:即太祖传太宗,太宗传廷美,兄终弟及。

下面我们以史料的相关记载入手,试辨金匮之盟的真伪。

《宋史·杜太后传》里面记叙:“建隆二年,太后不豫,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。疾亟,召赵普入受遗命。

太后因问太祖曰:“汝知所以得天下乎?”太祖呜噎不能对。太后固问之,太祖曰:“臣所以得天下者,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。”

太后曰:“不然,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。使周氏有长君,天下岂为汝有乎?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。

四海至广,万几至众,能立长君,社稷之福也。”太祖顿首泣曰:“敢不如教。”太后顾谓赵普曰:“尔同记吾言,不可违也。”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,普于纸尾书“臣普书”。藏之金匮,命谨密宫人掌之。”

关于赵光义在即位出,是怎么对待太祖长子德昭和魏王廷美的呢?史载:“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,盖欲太宗传之廷美,而廷美复传之德昭。故太宗既立,即令廷美尹开封,德昭实称皇子。”

金匮之盟的核心是杜太后遗诏,但杜太后死时,太祖35岁,德昭已经11岁了,她怎么能知道太祖死后,德昭还是幼主。如果是三传说,那么真的由廷美传回德昭,恐怕那个时候德昭都已经快50了。

赵德昭(951—979)

联系前后,不管太后遗诏是如何说的,太祖实际上并为立下遗嘱是真的,即使有也只是口头的遗言。何况在太祖死后六年,失势的赵普才想起来这个事,恐怕能说明之前并没有这个记载。

并且这个记录最早见于新修太祖实录,还说太后遗诏时赵光义也在场,这就属于编瞎话都不会编了。如果真是这样,太宗对赵普的怨恨和致歉都是没法解释的。何况如果这个是真的,为什么太宗继位的时候不说,旧太祖实录修成的时候没有记载,一直到后来赵普进言,修成新太祖实录后才有呢?(顺便新录修改过不少的东西,例如在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,记载赵光义全程出谋划策,还劝赵匡胤不要滥杀周世宗旧部,彼时太宗其实并没有参与陈桥兵变。)

如果真的是如赵普所说是由他记载的,那么到了上奏的时候,活着的见证人只剩他自己了,即使算上新录的太宗也在,也就他们两个人,两个人只要编好瞎话,谁都没法证明。

最后再说说赵廷美,次年三月,赵廷美被告发准备作乱,太宗把他调离中央,同时把和赵廷美来往密切的一批大臣或杀或贬,随后赵普报告廷美有勾结窃取国家机密,意图不轨的举动,太宗顺势流放了赵廷美,不久赵廷美就忧愤而死。这种明目张胆的迫害,让太宗的儿子赵元佐都看不下去了,消息传来,元佐随即发疯。

综上所述,我认为:金匮之盟这个事对于赵普和赵光义都是有好处的,太宗继位,朝野还是有流言的。本身在德昭的死亡和德芳的暴毙下,赵光义的继位就显得不那么正统。并且迫害赵廷美(廷美不死,那么按金匮之盟的记载,太宗要兄终弟及,不能把皇位传于子嗣,赵光义为了找个合理的理由掩盖这一事实,说赵廷美是乳母所生(宋史明确记载廷美是杜太后四子),不惜给自己父亲泼脏水。),名正言顺的继承大统都需要赵普这个老狐狸的帮助。而另一方面,赵普的政治经验何其丰富,在失宠了那么久之后,知道这个是改变自身处境的唯一机会。于是双方一拍即合,才有了金匮之盟。太宗有了继承法统的根据,赵普则借机东山再起。

关于这一历史之谜,我不敢断下妄言。但是太祖之死,《宋史·太宗本纪》也曾提出一串疑问:太宗即位后,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,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?既然杜太后有“皇位传弟”的遗诏,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,使他郁郁而死?太宗即位后,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?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“开宝皇后”,但她死后,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?上述迹象表明,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继统,后人怎么会不提出疑义呢?所以赵光义是脱不开干系的。

当时开封府尹赵光义不断在帝都内培植党羽,贿赂御史中丞刘温叟、禁军殿前司控鹤指挥使田重进。赵普发现赵光义的亲信刘嶅贿赂冯瓒,事后刘嶅仅是免职。赵普很早就因姚恕、刘嶅事件与赵光义结怨,王禹偁《建隆遗事》道:“太祖将晏崩,方召赵普于寝阁,及赵普欲立太祖之子……其后太宗闻之,故与普有隙。”开宝六年(973年)赵普罢相,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、同平章事,不久赵光义成为开封府尹兼晋王。

再反观太祖在驾崩前的正常巡视和毫无预兆的死亡,不管太祖是不是真的是“暴毙”。赵光义的即位都存在着问题,再加上对皇子德昭,魏王廷美的迫害,更能印证这一观点。

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,宋太祖再临死前大呼的“好为之”到底是何用意,我们已经不得而知。我们只能用这些历史碎片尽量拼凑还原更贴近真实的“真相”

赞曰:昔者尧、舜以禅代,汤、武以征伐,皆南面而有天下。四圣人者往,世道升降,否泰推移。当斯民涂炭之秋,皇天眷求民主,亦惟责其济斯世而已。使其必得四圣人之才,而后以其行事畀之,则生民平治之期,殆无日也。五季乱极,宋太祖起介胄之中,践九五之位,原其得国,视晋、汉、周亦岂甚相绝哉?及其发号施令,名藩大将,俯首听命,四方列国,次第削平,此非人力所易致也。建隆以来,释藩镇兵权,绳赃吏重法,以塞浊乱之源。州郡司牧,下至令录、幕职,躬自引对。务农兴学,慎罚薄敛,与世休息,迄于丕平。治定功成,制礼作乐。在位十有七年之间,而三百余载之基,传之子孙,世有典则。遂使三代而降,考论声明文物之治,道德仁义之风,宋于汉、唐,盖无让焉。乌呼,创业垂统之君,规模若是,亦可谓远也已矣!

《咏史》

——赵匡胤

天下攘攘百岁间,英雄出世笑华山。

南唐北汉归一统,朗月残星逐满天。

文治彬彬开盛世,武功赫赫震幽燕。

席间杯酒销王气,汴水流年咽露盘。

上一篇重生之门结局真相(重生之门讲的是什么)

下一篇手相天纹图解(手掌通天纹图)

风水本月排行

风水精选

风水推荐